“秋风起,蟋蟀鸣。”眼下,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年一度的蟋蟀交易又火了起来。作为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每逢秋季,国内外蟋蟀爱好者都会汇聚宁阳。据统计,每年到宁阳购蟋蟀者达15万人次,高峰期日客流量达2万人,还能看到百种名虫争霸主的盛景。宁阳县年成交蟋蟀近亿只,相关产值10亿多元。
小虫引来八方客
在宁阳县乡饮乡五厂村村民殷立坤的家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给蟋蟀搞卫生的刘志远。他来自天津,从1994年首次到宁阳收蟋蟀开始,已经连续来了18个年头。“现在退休了,每年就把这两个月的时间当做度假了。这次带了5万元,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可以说收获很大。”眼下已经进入了蟋蟀交易的旺季,在遍布街上每个角落的交易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此进行交易,场面异常火爆。蟋蟀市场上,买卖蟋蟀的人来来往往,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地的蟋蟀收购商仔细地挑选收购。蟋蟀鸣叫声、讨价还价声和车流穿梭声演奏着泗店镇独有的蟋蟀交易曲。
一虫撬动百业兴
泗店镇薛家村村民薛维虎是村里最早发“虫财”的一批人,不过,他已经10多年不亲自捉蟋蟀了,转行做了“蟋蟀经纪人”,即专门转着到处收购其他村民捕捉的蟋蟀,然后加价卖给各地的客商,收购价便宜的有几十元、上百元,还有的五千元甚至上万元。每年的七八月份,仅靠买卖蟋蟀就能收入五、六万元。
据了解,泗店镇共有人口约4.2万,立秋前后,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都开始从事蟋蟀捕捉和交易活动。两个多月时间里,泗店镇农民户均增收万余元,仅蟋蟀交易额就达1亿元。除了单纯的蟋蟀交易,在庞大的交易市场的带动下,蟋蟀用品批发、蟋蟀专用罐底、高钙褐质土都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与此同时,伴随着蟋蟀产业的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如“蟋蟀经纪人”、“蟋蟀保姆”。蟋蟀产业融合旅游、林果、书画、工艺、交通、餐饮、服务等多元产业催生出的产业群,每年带来的特色收入达10亿元以上。
从卖虫到卖文化
捉虫卖虫,很大程度上属于“靠天吃饭”,现在,很多农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捉虫卖虫,开始从交易蟋蟀到发展蟋蟀文化,衍生出了“文化蟋蟀”。在宁阳县伏山镇,与蟋蟀打了近二十年交道的张宝殿选择了琥珀制作工艺来发扬和传承蟋蟀文化。他把别人废弃的或者一些大赛上淘汰的蟋蟀收集起来,加工成琥珀形状的挂件、饰品等物品,既美观大方、方便适用,又保证了蟋蟀栩栩如生的姿态,受到了广大蟋蟀爱好者的普遍欢迎。现在,通过添加夜光粉、点缀花草、丰富昆虫种类等方式,他已经开发出5大类10个品种的工艺品,远销上海、河北、宁津等地,目前已累计销售1000余件,实现产值2万多元。如今在宁阳县,工艺蟋蟀罐、蟋蟀根雕、蟋蟀挂件、蟋蟀T恤等蟋蟀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已经渐成规模,也开辟了农民依靠蟋蟀致富的“第二战场”。(来源: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柳岩 赵千) |